English

我们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

1999-09-11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在国内国际舆论的一片谴责声中,李登辉仍然一意孤行,将“两国论”列入国民党决议,并企图以其他法律形式将“两国论”加以确定。事实表明,这个丧失了民族良知的顽固分子,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。

在解决台湾问题上,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。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台湾在历史上饱经战乱,曾几番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。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,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。明代末年,郑成功扬帆渡海,挥师台湾,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宝岛;清朝初年,施琅百舸竞发,鏖战澎湖,实现了康熙大帝统一中国的抱负;二战期间,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并肩作战,打败了日本侵略者,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。历史上这几次解决台湾问题,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武力的方式,是时代使然,历史条件使然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,也面临着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。从50年代中期开始,中国共产党即尝试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。改革开放以来,务实而又深明大义的中国共产党人,为和平统一祖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1979年元旦,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《告台湾同胞书》,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,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谈判。1981年国庆前夕,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,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,实行第三次合作,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。邓小平同志是“和平统一、一国两制”基本方针的倡导者,他曾在多次讲话中详细阐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。他甚至承诺对台湾的政策更宽,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,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。1995年新春佳节之际,江泽民主席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、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,重申“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,什么问题都可以谈”,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热烈拥护。可以说,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奉行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,真正做到了诚心诚意,仁至义尽。而李登辉置民族统一大业于不顾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拒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主张,执意要把台湾从祖国版图上分裂出去。面对这种罪恶图谋,我们怎么能够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呢?

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,是一种战略考虑,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可靠保证。如果作了这样的承诺,和平统一更成为不可能。实现祖国统一,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。在这个事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上,我们必须保证万无一失,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,对得起华夏子孙。如果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完整河山在我们手中割裂、丢失,谁能担当得起这历史的责任?谁能负载得起这千古的骂名?目标的不可更改,决定了手段的多种选择。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,我们不惜一切代价,不排除任何方式,包括迫不得已时使用武力。这是民族利益的必然要求,这是国家统一的战略需要。坚持这一方针,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负责,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负责,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、现实和未来负责。

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,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,而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分裂势力搞“台湾独立”的图谋的。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,确有那么一小撮民族败类,充当外国势力的马前卒,总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。李登辉就是这股分裂势力的代表。从外交上不择手段地扩大台湾所谓的“国际生存空间”,到军事上大量购买国外现代化武器装备;从经济上千方百计阻挠两岸贸易往来,到政治上有恃无恐地抛出“两国论”,他走的就是一条分裂祖国的不归路。显然,岛内有这样的人掌权,只靠和平的一手是绝对不行的,还要准备武力解决的另一手,只有这样,才能遏制李登辉之流分裂祖国的行为,最终保证实现祖国统一。

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,是因为在国际上有外国势力的干涉。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,之所以到今天还没有解决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国势力的干涉使问题复杂化了。西方有些国家从他们本国的利益出发,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,不愿意看到统一后的中国更加强大,因而不断插手中国内政,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,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最终统一设置障碍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,对挟洋自重的李登辉是一种威慑,对为李登辉撑腰打气的外国干涉势力是一种制约,对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一种宣示,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心是一种昭告。

止戈为武,文武成斌。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,说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统一、避免使用武力。江泽民主席最近再次明确指出: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按照‘和平统一、一国两制’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,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,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。”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拥护中国政府的主张,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。但是,如果李登辉坚持分裂,执意要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,搞“台湾独立”,我们也就别无选择。

李登辉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!

(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